西南官话,因主要流行于长江上游地区,亦称上江官话,属于现代汉语官话方言 [1] 。西南官话下分6片、22小片,分布于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广西、湖南、陕西、江西、甘肃、广东、海南、福建共15省市自治区、600多县市区以及东南亚的少部分地区。
主要分布于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广西、湖南七省和直辖市。
《中国语言地图集》里给出的西南官话的定义是:西南地区以及附近的,入声整体归派到某一声调或者四声调值与成都、武汉、重庆、常德、贵阳、昆明、桂林相近的汉语方言。
西南官话是从明朝开始,因移民西南地区而逐渐形成的官话方言,其语音系统在官话中也是最简单的,除了浊音清化等官话的共同特点外,西南官话多数不分平、翘舌音,是一种带有过渡性质的南方官话。
西南官话的使用人数多达2.7亿,是官话方言中使用范围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一般史者研究认为西南官话是江淮官话的延伸,二者有渊源关系,并同属南方系官话,因为西南官话的形成根据历史研究表明,是从明代开始,因移民西南而逐渐形成的官话方言,移民是西南官话形成的主要因素。
西南官话的形成与元朝之后进入中国西南地区的移民具有很大关联,成渝片四川话与湖广片武汉话音系产生分化的年代都至少可以上溯至明朝,因而西南官话的形成年代应当更早。
同时有学者认为其可能与另一种南方官话(江淮官话)同源。西南官话在词汇、音韵等方面与北方官话相比都具有显著差异。
声调特点
西南官话作为中国第二大语系在日常与人交流中形象具体言简意赅,其独特的发声规则更是别具一格,在外飘泊遇见说着相同语言的人总倍感亲切。
西南官话其语音系统在官话中也是最简单的,除了浊音清化、从g k h / z c s中分化出 j q x、-m韵尾派入-n或-ng、无尖团对立等官话的共同特点外,西南官话有不分平、翘舌音(有的地区仅将中古汉语发音为zi-、ci-、si-的入声字读作翘舌;也有极少数地区如北京话般严格区分平翘舌音),还有不分fu和hu(甚至f与hu颠倒),部分不分n和l(大多有n、l对立),同时不分ing和in、eng和en(b、p、m、f后的eng读ong)。
多数入声字派入阳平,分类简单,不似北京官话的入派三声复杂而混乱,但是有的片保留入声(但多为特殊调值,并无塞音韵尾)或者派入其他调类。西南官话和湘语、客家话、粤语、赣语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保留了大部分ng声母,川东话有很多粤方言独有的读字法,如“解”、“六”等数百字),是一种带有过渡性质的南方官话。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