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中文域名:乡音博物馆.中国
传承中原文化 留住历史记忆
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本站编辑 | 发布时间: 2023-03-13 | 307 次浏览 | 分享到:

      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地区,也被称作中土、中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国八大古都(西安、洛阳、北京、开封、南京、杭州、安阳、郑州),中原地区占有半数。中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又是其传承的主流;而河南方言既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虽然河南方言也属于地域文化范畴,但更多时间是作为“官话”而存在的,其表情达意已融入中华民族文化的记忆之中。先秦时期的“雅言”就是中原地区的方言,也是灿烂华夏文明的主要载体;北宋时期定都开封,河南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河南方言正式成为当时的通用语,即“中原雅音”。

  蕴含着中原文化的典籍、文献、经史子集,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也以其特色鲜明的表达成就了多样的文学艺术。以河南戏曲为例,其形式多样,曲调宏大,唱腔朴实,表演生动,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除了豫剧、曲剧和越调三大剧种,还有沁阳的怀梆、濮阳的大平调、商丘的四平调、开封的二夹弦等极具地方特色的小剧种。这些都因使用了纯粹的河南方言而深深扎根于广大百姓当中,从而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此外,诸如河洛大鼓、河南坠子、黄河号子、信阳民歌,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花木兰替父从军等传说故事,无一不是以河南方言为载体流传下来的。

  河南方言是中原民俗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的主要媒介。以西周时期在中原形成的婚仪“六礼”中的“定亲”为例,河南中部地区称为“送好”,商丘、信阳等地称为“看好”。“好,从女,从子。本义为美,貌美”,后逐渐引申为“美好的事情”。不论是“送好”还是“看好”,都是指“定亲的好日子”,“好”均保留了古意。又如河南人不仅爱吃面,更爱吃馍。大年初二回娘家,孩子的姥姥会给小孩做枣花馍;春天菜嫩的时候做菜馍、菜蟒;秋天大枣收获后做枣馍,平时也会做烙馍、杠子馍等等。在形式多样的面食文化推动下,河南形成了独特的面塑文化,如今在春节庙会期间仍有面塑艺人施展才艺,展示古老技艺和文化。

  河南方言在地名上更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有些反映其地理特征,如开封市,城区分布着诸多湖泊河流,其带“河”“湖”“坑”命名的街道就达数十条之多。这里商业繁盛,因不同行业分布在不同区域,就形成了具有行业特点的地名,如马市街、土街、马道街、纸坊街、山货店街、书店街等。有些则保留了数千年古代语言面貌,如郑州的祭城源于商代的祭国,是西周祭伯、春秋祭仲的封地,其中“祭”音同“炸”,这种读音延续至今。

  在中国语言的发展史上,河南方言也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历史上发生过的几次大规模移民运动,就促进了河南方言的传播。西晋永嘉之乱引起的大规模移民,从河南迁往鄱阳湖流域和皖南、苏南地区,由此促进客赣方言雏形的形成;客家话在两宋时期发生的大规模移民运动——靖康之乱的推动下最终形成;而洪武移民则基本确定了今天河南方言的基本格局。客家人有句老话叫作“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他们虽身处南方,但至今还保留着中原地区古老的习俗和语言。


热点新闻 TOP10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