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声调:河南话的入声大部分做平声少部分是去声,这是至少到明朝时期的官话就这样。如“洛、麦、月、厕、切、灭、物…”等都是平声(1声),并不像其他官话一样为去声(4声)。
明万历年间《尧山堂外纪》:中州韵,入声似平声,又可作去声。
当然这里是用中州韵来解释元朝人的作品。所以中原雅言入声为平声至迟在明朝就这样了。
再看河南话的上声,是个高平调。去声说快则降调,说慢则尾端稍微收抬。这和唐朝记录的上声、去声的描写是吻合的。
唐朝日本《悉昙藏》记录唐朝四声:上声直昂、有轻无重。去声稍引、无轻无重
1、以前听到本地把船桨叫“zhao板”,划桨叫“使zhao”,觉得土爆了,后来读到“桂棹兮兰桨”、“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才发现zhao原来是“棹”。
2、以前听到本地把河贝叫“e chi”觉得土爆了,都不知道怎么写。后来发现原来是“蛤貾”。蛤 泛指贝类;貾 指的是黄白色的贝壳。
3、以前形容一切“不正、歪”叫做“ge liao”,后来读到坛经里“汝为獦獠,语音不正”,才知道 geliao原为獦獠。而“犵獠”可能本身就是来源于“獠”的上古音(ʔr'eːwʔ)。本意是指“野兽一般”。比如“犵獠牙”,指的就是歪斜的那种龅牙;“犵獠”脾气,指的就是像野兽一般的脾气。例如《六祖坛经》里就有“犵獠”一词。 ——这个词经过豫东江淮一带的nl不分区域,传到北京,就是北京话geniao的来源(并不是满语来源)。
4、譬如村东头村西头村北村南,不知道其他地方农村怎么描述,我们那的农民是这么说的:
东头儿、西头儿、北边儿、南陌儿。
前三个难度不大,“东头一个汉,西头一个汉”这是汉代起中国人就这么说话了。“北边儿”难度也不大,“梁王苑北边”也是历来如此,无非儿化厉害,北ber。
至于“南陌儿”是什么鬼?
南朝 梁 沈约 《鼓吹曲同诸公赋·临高台》:“所思竟何在, 洛阳南陌头。”
唐 沈佺期 《李舍人山园送庞邵》诗:“东邻借山水,南陌驻骖騑。”
唐 卢照邻《长安古意》“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这是指南边的道路。
5、“外面大街上”河南农民俚语词是什么?“mer,mer上”,本字也是“陌、陌上”。
唐 孟郊: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南朝《玉篇》:陌,市中街也。
《後漢·袁紹傳》塡接街陌。
《史記·龜策傳》故牧人民,爲之城郭,內經閭術,外爲阡陌。例如:”车音争陌去如流“——苏辙。
6、“等一会儿、过一会儿”河南农民俚语词是什么?“cong kai”,其实是“顷刻”。
7、河南人日常说膝盖、胳肢窝怎么说?“blau 盖”、“glau 肢”。其实是“髉盖”,“胳肢”。来源于上古时代的读音残留。
髉 上古拟音为:prawk。意思是骨头的尾端。
胳 上古拟音为:klaːɡ。
8、河南农民吃完饭做完事,用的是“罢”,吃罢饭、喝罢汤、麦罢了。对方犯错了要宽容,口称“罢罢罢”,“碗打碎了,罢!”“钱包丢了?罢!”。饥饿 用的是“饥”,肚里饥不饥?
9、河南的农民,古汉语的介音保留的非常多,可以说是全国前列。什么意思呢,老河南话里,攒是zuan,龙是liong,嵩是siong,轮是liun,笋是siun,恋liuan, 介芥戒 都是jiai,鞋蟹都是xiai,……数不胜数。
10、河南农村出去借什么东西是“sin/sim点醋,sin点油” ,小孩子隔气了,“走,sin他家去”,这个字是“寻”,”寻“的唐宋发音就是”sim“。
11、”这有个水沟,chao过去“,这个字本身就是”超“,这个字上古的本意就是迈开大步子跨过,”挟泰山而超北海“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12、用拳头击打叫”qiuo“,这个字的本字是”搉“。
搉,敲击也。从手,隺声。——《说文》
搉其眼以为人彘。——《汉书·五行志》
搉击也。——《广雅·释诂三》
13、河南话爱说“中、不中”,是什么时候的来源呢?——这个其实在古代并不是方言,而是从先秦几千年来一直是官方用语,只是到了清朝中期,中州语音退出正统舞台,才沦为方言。
14、河南话把“麻雀”叫“小虫儿”,蛇叫“长虫”,一般的泛指动物,则叫“虫yi儿”。
“虫”泛指动物古已有之。譬如
《逍遥游》:“之二虫(指燕、雀)又何知”?
《西游记》:如来说“周天之内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虫,乃蠃鳞毛羽昆。”
《大戴礼记》:“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很明确地把动物分为羽虫、鳞虫、毛毛、甲虫、倮虫五类。
那么河南话的“虫yi儿” 古代怎么写呢?有蟲蟻、蟲螘、蟲鷖 等多种写法。
南朝·宋·鮑照《擬行路難》詩之七:「飛走樹間啄蟲蟻,豈憶往日天子尊。」
唐·杜甫《縛雞行》:「家中厭雞食蟲蟻,不知雞賣還遭烹。」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蟲蟻兒裏多情的,鶯兒第一。」
《水滸傳》第六二回:「卻說燕青為無下飯,拿了弩子去近邊處尋幾個蟲蟻吃。」
《古今小說•沈小官一鳥害七命》:「有個客人,時常要買蟲蟻。」
《西游记》:“这虫鷖不大不小的,上秤称,只有二三两重……红铜嘴,黑铁脚,刷剌的一翅飞下来。”
15、河南话“这边那边”的表达是“这ciang、那ciang”,其实本字是“这厢、那厢”,也是古代用语,唱戏戏文里也见过类似表达。
需要说明的是,“厢”本音siang,河南口语读送气音ciang。类似还有河南口语读“深”(式针切,旧音shim)shen为chen(“水深”)
16、河南话里“抱”是bu,并不是什么佈字,其实就是抱,抱的上古发音就是bu。
17、“金坷垃”全国知名,“土坷垃”河南人熟悉。这个kla到底哪来的呢?其实本字就是“块”,本意就是土块,它的上古发音是kʰruːds。坷垃是上古音残留。
18、下地去把地panpan,这个pan的本字是谁呢?——就是“翻”,因为上古中古汉语音无f的音而是p、b。翻 在古代的发音就是pan。小孩子在床上打闹pan床,就是这么来的。
19、“母鸡bu鸡娃,老母鸡bu窝”,这个bu是谁呢?不是“抱”,而是“孵”。理由和上一条一样。
20、“pu土”,你身上pu土拍拍。这个pu的本字就是“浮”。理由和上一条一样。
21、人生产用生、产。动物下仔用“bo”,bo字其实就是“繁”。“繁衍,繁殖”就是这么来的。理由和上一条一样。开封的“繁塔”读po塔,就是这么来的。
《孟子》:草木畅茂,禽兽繁殖。
22、 鸡鸭鹅fan蛋。这个字是谁呢?会不会是 繁呢?其实不是,这个字是“嬔(娩)”,是分娩的娩字的异(繁)体字,在中古读pan,到了明朝p变f,就成了fan。
23、说虫子一蜷一缩,叫“grong”(拼音)。这个grong的本字是“蜷”,其上古拟音是“gron”。
24、布条、布块,叫做“布glin儿”(拼音),这个glin的本字是“巾”,其上古拟音是“krɯn”。
25、缝隙,叫做“hla儿”(拼音),这个hla的本字是“罅”,其上古拟音是“qʰraːs”。这是上古残留。
26、小房间、里间套的小房间,叫做“glo儿”,这个glo的本字是“阁”,因为其上古拟音是"klaːɡ"。元朝人意识到了这个词是个复辅音,在元杂剧里写作“阁落”。
27、风车,叫做“风klu/kulu儿”,这个klu的本字是“毂”,意思是轮毂(类似木头车轮那种)。因为其上古拟音是“kloːɡ”。这是上古残留。
28、滚动,叫做”gulun/guliun“,这个”guliun"的本字就是“滚”,其上古拟音是“kluːn”。
29、表示反对意见,并且要举反例的时候,要先说一个”mlea/mlou“的口头语,这个mlou的本字可能是“谬“,其上古拟音是”mrɯws“,而”mla“则可能是”谬乎”的上古近似音或近似音。——比如“今黑我得熬夜写作业了。”“mla(谬乎)你就不会明清儿早起写?”
30、那个叫做gia的鱼,湖南叫黄鸭叫,河北叫嘎牙子;本字是“魥”,这个字的上古近音是“kʰab”、中古音大约为“kʰɨap”。这个字本意是一种鱼,也被用来形容白鳍豚为“白魥豚“,说明魥这种鱼的鱼鳍估计比较特殊。而gia这种鱼的鱼鳍是骨刺,和普通淡水鱼的确不同。
31、外壳发音是“klou儿”,本字就是“壳”或者“壳状物”。重音在k上面。“空壳”就是“空klouer”。壳的上古音是kʰroːɡ,这也是上古残留。
32、角落,叫“kler”,上古音“角”的拟音是kroːɡ。
33、“圈”,叫做“quliuan”(拼音),来源于“圈”上古拟音是ɡlons。 。
34、张大嘴吞,叫做“klou”,本字就是吞。 “吞”的上古音“qʰl'ɯːn” 。“吞”字读ten是为什么呢,因为中古时期吞就是 土根切,就是ten。
35、膨胀起来的那么一大坨(一般意思是比较虚的那么一大坨),叫做“pleng”,本字就是“膨”。是“膨”的拟音“braːŋ”的近似。
36、还有一个“pleng”,是个拟声词,形容拍水声,也形容这个动作。广韵里说是“澎、一曰击水声”,所以拟音“braːŋ”。
37、“bla:/bula" 指用手“拨、抚使除去”。本字应该是“把”,拟音“praːʔ”。把这个字最开始的两个意思,一个是握,一个是拨除。《釋名》《前漢》里都有“拨除”的例子。
38、锅yu了。这个本字是“渝”。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尔其 彭蠡 际天,用长百川,沸渭渝溢,瀲淡连延。”——南北朝时期就有表示溢出的“yu“。《齐民要术》里也有煮肉不能yu的记载。
39、 表示蹲下的”股zui、股zun、股dui、股dun、股ziu、股zhwong“。后面的那个字都是”蹲“字。这个”蹲“字从造字的时候表示的本意就是”坐=踞”,注意这里的“坐”是屁股要落地,而不是悬空的。所以表示现代“蹲”这个屁股悬空大腿叠在小腿的动作,用的就是“股蹲”。后来坐具传入中原后,“蹲”才慢慢变成屁股悬空的姿态。
再说这个语音,中古广韵里,“蹲”字发音为
(dzwon),这个“蹲”的发音后世演变恰好可以参见中原官话里这个”股x“的音变。注意”尊“字边的汉字,一般读”zun“,唯独这个”蹲“发音却是”dun“……
伏牛山一带,发音变为”zhwong“把声母给略翘舌了。
南阳一带,发音演变为”zui、ziu、zun“,类似跑到”zun尊“这个音上了。
豫东、豫北一带,发音演变为”dui“,已经快变成“dun蹲”这个音了。
到了河北,终于过渡演变为“dun蹲”。。。。
同时,河南话里还保留了“蹲”的上古本意用法就是屁股要落地。比如“这老太太蹲那了”指的是老太太一屁股坐地上了,而不是老太太蹲下了。
40、同样的表示“渣”,河南话有三种发音,分别来自于上古、中古、近古。例如:
(a)、黏性的渣,叫“gezha”,来源于上古的“渣(ʔsraː)”,字头这个“声门塞音ʔ”在河南话里往往转化成“ge”这个音。例如:锅gezha、鼻gezha。
(b)、油性的渣,叫“zhla儿”,比如“油zhla儿”,来源于中古广韵的“渣(tsrae)”。
(c)、沉淀的渣,叫”zha儿“,比如”茶里有zha儿“”水澄澄教zha儿沉底“。这来源和普通话就一致了。
41、用手握管状物撸的这个动作,叫”不律“。“教你手上的箍儿bulv下来”,这个字的本字应该是“聿”也就是“笔“(注意繁体为“筆”)字的本字,而”聿“的上古拟音为(b·lud),这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写作如下图:
一只手握着一根管状物
在《尔雅· 释器》里记载,彼时还是有一些地方“不律谓之笔”,也就是把”筆“读为”不律“。
42、植物失水枯萎,”geyan/gian",本字是“蔫”,洪武正韵里记载这个字的读音为(ʔiɛn)。
同样的,还有一个“研磨”的“geyan/gian",本字就是“研”,洪武正韵里记载表示研磨(这个字是多音多意字)的”研“,读音为((ŋ)jiɛ̌n)。
43、没完没了的责备、训斥,”嘟啦 dula/嘟噜dulu“,这个对应本字”咄“。上古音为(ʔl'uːd),中古为(twot),近古为“tut”。
44、“跳蚤”,北方普遍叫“虼蚤”,这个很多地方指出来源就是单字一个“蚤”,拟音(ʔsuːʔ)。 又是把?变成 g 字头的词。
45、再比如“挤眼”的“挤”,我们那叫“虼-zi:”(gɯ-tsi:,“挤”读尖音但是前面多了一个gɯ),貌似和上面“虼蚤”的来源是一个道理,因为“挤”的拟音是(ʔsliːl)。重音也在前。
46、有个动词,叫做“像锯那样来回的锯,但工具不一定是锯,可以是任何其他东西”,叫做“锯lü”。不知道这个动词是不是本身就来源于“锯”字的来源。甲骨文中是用“育”来通假“居”,而“育”的拟音是(lug),所以julü这个本字就是“锯锯”(像锯一样锯)。
47、有个词,我一直疑心其来源。就是表示蛇行的“蜿蜒”这个词。“蛇行”我们那有个专有词,叫“jüliong/jülong”(拼音),我怀疑和“蜿蜒、逶迤”来源一致。表示 蛇形 的这个词最先出现的是“委它”(貌似是左委右它),委声蛇意,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被抄成了“委蛇”两个字,再后来被抄成了“逶迤”,再后最迟唐朝被抄成了音近的“蜿蜒”。但他们的来源都是:”委“字,上古拟音是“qrol”。在我们这就变成了”jüliong“。
现在表示人说话不直接、山形弯弯曲曲、道路弯弯曲曲,都用”jüliong拐弯“这个形容词。不过这个待定,只是”蜿蜒、逶迤、jüliong”这种词一看就是某种表音的词。
48、那种往下垂的肉、或者增生组织,叫做“di:liu儿”,似乎是来源于“垂(djol)肉(njuɡ)儿”。现在这个“di:liu儿”用起来一般会前面加个“肉”,叫做“肉滴流儿”,因为还有个动词“di: liu(无儿化音)”。后者表示"提着",和北京话的“滴了”一个意思。
49、“hula”指手臂来回的动作,比如:麻将打完了,要hula牌(是指来回洗牌的那个动作);这道题写错了,你hula了重写(是指来回用笔涂抹的那个动作)。疑似本字是“撝”,“撝”有2个意思,一个是裂开,一个是挥动。拟音是“qʰʷral”。
50、表示吵嚷吵闹吵架,用”xiehuo“。这个本字是”阋呵“。这个”xiehuo“的词在北宋时候就被记载过,北宋人估计也不知道本字是什么,写作”阋霍“。阋 字是个入声,在河南话里入声尾音带擦音变成了xie。”阋“本身就是”吵架“的意思。
51、骑在门槛、墙头那种动作,叫“骑 la”,骑 字上古拟音为ɡral。
52、叉开腿的状态,叫“叉la”,叉 字上古拟音为“shraːl”。
53、说人张嘴漏出牙的状态,是“ci la”,比如“cila着牙笑”。这两个字本字是“龇”,上古拟音是“ʔsre“。
54、汤里shu点面吧,这个字是”溲“,以水和麫曰溲(疏有切)——(宋*《肯綮录》)。
55、chai出去。chai的字是”叉“,就是“叉出去”。和钗字读音一样来的。
56、眼窝下陷叫“oukou”,这个字宋朝人写作瞘䁱,”目深曰瞘䁱(音鷗摳)——(宋*《肯綮录》)”。
57、以前的黑铁锅炒菜总有一股铁sing/sieng气,这个字本字是“鉎”,“鐵臭曰鉎——(宋*《肯綮录》)”。
58、泼水把水倒掉,叫“huo”水,这个字,宋朝人写作(舌斗),“去水曰(舌斗)(音豁)——(宋*《肯綮录》)”。
59、身上的灰gejia,这个词是”垢圿“,“垢曰垢圿(音戛)——(宋*《肯綮录》)”。
60、责备、训斥,叫做“rang”。这个字本字其实是“让”,表示责备。其实 让字古代写作 讓,而嚷字本身就是它的异体字。
《左传.僖公二十四》:“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
那它和表示谦让的让字用法咋区分呢?——变调,前者用上声平直调,后者用去声降调。
61、木 木有。这个简单,在很多方言里都有。本字就是“无”。无字古代读mu。后来无字变wu(字面音和口语演变不同步)。那只有找个备胎,没mo/mu,字来替代。久而久之,反而以为 没 字是正统。
62、心檻是“心kler”,这个kler可能本字是“檻”。“檻” 的上古拟音是“ɡraːm”。你这话可说到我的心坎(檻)上了。
63、河南人表示惊叹等强烈感情冲动会说“yi, yei",这个字不是后起的表疑问的“咦”,而是“噫”。 用“噫”来表示这种情绪是古已有之、是官方表达。例如:
汉朝 梁鸿:《五噫歌》:陟彼北芒兮,噫~ 顾览帝京兮,噫~ 宫室崔嵬兮,噫~ 人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论语》里说到颜渊死了,孔子感叹:噫 ,天丧予!
《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礼记》:曰:“噫!毋。”
64、河南人尤其农村表示感慨、不耐烦等情绪的时候,还会发一个语气词“yi——xi”,这个词其实就是屡见诗文的“噫嘻”。
《诗经》:噫嘻成王,既昭假尔
《后赤壁赋》:噫嘻!我知之矣。
《续成都古今集记》:噫嘻!弧矢四方之志,高人达士之怀,古今一也。
《新唐书》:北向,内外止哭,三声噫嘻。
65、鏖糟——豫东老话指生活垃圾。来源于宋朝口语和地名。北宋汴梁城外有个地名叫鏖糟陂,是个城郊垃圾场……豫西老话发音类似e糟,也是指很脏的意思。
《能改斋漫录》苏轼:鏖糟陂里叔孙通。
《吕氏杂记》:都城西南十五里,有地名鏖糟陂,土人恶之,自易为好草陂
66、忔憎儿—— “吵闹活泼等使人烦“的意思。现在儿化读音“gezer”,这个是宋朝的官话口语。
67、kuchu——因失水分而皱皱巴巴,现读音类似于kuchu。跟骨头什么的没任何关系。这也宋朝的官话,宋朝人写作“骨出”。不知道真正的本字是不是“枯抽”。
68、肐胝儿——痂,硬化的老皮。读音类似于 gejiaer。宋朝的官话口语。
69、河南话里专门形容笑声的叠音词是gedidi或者gederder。这个是宋朝的官话口语。宋朝人写作“根特特”。
70、putengteng、budenden,都是河南话里专门形容蹦跳的叠音词,这个也是宋朝的官话口语。宋朝人写作“勃腾腾”。
71、“X赖儿”是以前河南农村最常见的小名(非官名,大约就是现在50岁以上的人常起这种小名),达濑儿,滴赖儿,窟赖儿(箍濑儿)…… 这是宋朝时期的残留习惯。宋朝人起小名就这种窟赖儿。
72、每yi儿——这个词本字是“每日儿”。这个词在普通话都是太书面语。然而在河南话里的确是口语词土词。
73、身上的灰gejia——这也是宋朝的口语词。宋朝人说“垢曰垢X介(音戛)”。身上太脏的灰,说人不洗澡,身上都起“灰gejier”。
74、宋朝不洁曰腌赞(腌匝平声):aza,这个河南话依然有。
75、宋朝人火烧物曰燎(音了)。河南话依然如此。燎,张三把李四家的麦秸垛燎了;别离蜡太近,头发给你燎了。
76、宋朝人说 口吃曰蹇(音蹇):jie(结)。河南话依然如此。张三说话可jie。
77、宋朝人以肩負物曰佗(音陀):不是驮,是人负重的tuo。河南话依然如此。比如“张三把他女儿tuo着出去赶会”就是指“张三让她女儿骑在他肩上那样”。
78、宋朝人说 吵闹、声杂曰唧嘈(音即糟):zizao,吵闹的意思。河南话依然如此。
79、唐宋元的汉语里,“争”的意思:缺少=欠。河南话依然如此。
元 无名氏 《黄花峪》第一折:“ 宋公明 武艺堪夸, 吴学究 又无争差。”
宋《蝶恋花》“细看花枝,人面争多少”。
例如:还争100块钱就能买这个羽绒服。他争你多少钱?
80、河南话“挨打”可以只有一个“挨”,这是上古用法。挨:《说文》“击背”。例如:“想挨了吧?”
81、河南话“笔”“北”谐音,这是宋朝时期的口语音。
宜生顾其介不在旁,忽瘦语曰:"今日北风甚劲。"又取几间笔扣之,曰:"笔来!笔来!"于是始大警。及高景山告衅,而我粗有备矣,宜生实先漏师焉。归为介所告,烹而死。——见《金史》以及岳珂写的《桯史》。
82、猫狗吃东西呕吐 那种样子,叫“cin”,也用于婴儿吐奶。这个cin,本字是“吣”,是唐宋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用法。
犬吐曰吣——《广韵》
吐酒犹如猫狗吣,好土空把堑坑填。——蒲松龄《日用俗字》
再灌丧了黄汤,还不知吣出些什么新样儿的来呢!——《红楼梦》
83、猛地一下吐出来,yuo/yue,这字本身是“哕”,繁体写作“噦”。这个是至少唐朝时候的用法。
於月切 :逆氣。——《广韵》
84、欺诈诈骗,是 qiuo/que,这个字本身是“憰、谲、噊”,就是波谲诡诈的“憰”,本意就是“诈骗”。在唐朝的《广韵》里是古穴切,指欺诈,后来转变为que/qiuo.
85、折断树枝等,用“que/qiuo",这个字来自宋元时期,写作”撧“,明清时期写作”撅“。这个字在宋元时期用法居多。
86、表示人发抖战栗,用“hesa、haisa……”等发音的一个词,这个词是“觳觫”。
《孟子.梁惠王上》:「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87、zhuang被子(zhuang是4声),这个字本身就是“装”字,装字唐朝的《广韵》里就有一个“侧亮切”,对应今日的去声,就是与亮字同调。
《说文解字注》师古(唐朝人)曰:毛之强曲者曰牦,以装褚衣
北宋《册府元龟》:以装褚衣中令其张起也
北宋《通志》:以装褚衣中令其張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清朝人):以絮纳袷衣闲为袍曰褚,亦曰装。褚亦作着。以麻缊为袍亦曰褚。
88、东西乱了,要收拾起来,是“zhuang2 zhuang2”,“zhuang3一下”。这个字就是“装”,唐朝《广韵》里是“側羊切”,对应现在是2声。就是“收拾准备”的意思。
《国策·齐策四》:“于是约车治装,载卷契而行。
《孔雀东南飞》:卿可去成婚 交语速装束
《旧唐书》:唯遣作一年装束,自从离家,已经二年。
89、”造“,河南话原来读”cao“(不要乱想不是脏话)。”造句“就是”cao句“,”制造“就是”制cao“。这来源于中古发音,中古”造“有2个发音,一个是”昨早切“(zao,上声),一个是”七到切“(cao,去声)。(见《广韵》)。
90、挡着视线、光线,叫“影着”。“影”做动词,这是至少元明的口语。
《水浒传》杨志却待再要回言,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
《警世通言》:‘宣’字与‘寅’字头无二,是影着‘唐寅’二字
91、小孩子黏人让人烦躁、心烦意乱这种行为,叫“上怏”。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 於亮切,央去声。《说文》不服怼也。从心央声。《广韵》怏,怅也。《增韵》情不满足也。《前汉·石显传》塞其怏怏心。
92、表缓慢移动,用”wei“,本字可能是”亹“,这个字古代2个意思,一个是水流状,一个是缓慢行进状。
晋陆机《赴洛道中》:“亹亹孤兽骋,嘤嘤思鸟吟。”
楚辞曰:时亹亹而过中。曷为复以兹?
93、蚯蚓叫”chuchuan“,这个词来源于中古上古的“蜿蟺”,蟺 字本身就是指蚯蚓。北吴也有类似词,不过一般写成“曲鳝”。
蜿 上古拟音是qon,蟺,广韵是 常演切(三等字)。
《广韵》蜿蟺蚯蚓也亦作䖤。《唐韵》常演切《集韵》《韵会》《正韵》上演切, 音善。《说文》䖤蟺也。《玉篇》蚯蚓也。《嵆康·琴赋》䖤蟺相纠。见䖤字注。
94、吮吸,叫“siuo”,本字是“嗍”。
《集韵》色角切,音朔。吮也。本作欶。或作嗽
95、收个庄稼,我又去割了一pu麦。这个pu,本字是“秿”。另外还有引申意思,比如“头一秿生意,不兴搞价。”
《广韵》扶甫切《集韵》《韵会》奉甫切, 音釜。禾穳积也。
96、去年、过去年月 等时间,用“年时”、“年时个”,能查到晋到唐宋时候的表达。
宋:《竹屋痴语》又唤醒,旧游情。记年时、今日清明。
晋:《全晋文》:其年时旧比,多历郡守
97、相差多少多少,用“差池”,譬如“100就100吧,买了,不差池那三五块钱”。
《诗经》: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陈子昂诗集》:倏忽犹疑及,差池复两分。
《唐会要》:自今以後。縱鼓聲差池。亦不得走馬。
98、揞an(上声),表掩藏。揞,是捂住藏住的意思。比如“他的丑事an不住了”。和“按”“摁”有区别。
《广韵》:“揞,手覆也。覆亦藏也。”
99、豫西老音,果 读 gua,苹果是苹gua,白果是白gua。这是隋唐的老音,彼时果的拟音为guax。
100、用棍子敲击,是ko。这个字是“敤”,是两汉三国时期的用法,也有至少近两千年了。
敤:《博雅》(广雅)击也。《广韵》《集韵》 苦卧切,音课。义同。
101、握 在河南是nuo,这个字是“搦”,这本不是方言。
舟子于是搦棹。——郭璞《江南赋》
甚至还有一个搦管的一个汉语词,以及搦管操觚一个成语,都来自于这个nuo。搦管 指的就是握笔。
102、去年走红网络的“雪下哩cun/cui那都是”的豫普,cui字其实是“随”。河南很多地方“随便”发音是cuibian。
103、河南话“这两年、最近一段时间“、”那两年、那些时候“的意思,用的是”这一番儿“、”那一番儿“。”一番“本来在古汉语里就是”一阵“的意思,到了宋朝,还特定把”一番“规定为2年。
寒山子(唐 ):吾归此有时,唯须一番箔。
晏殊(北宋):幾日寂寥傷酒後一番蕭瑟禁煙中
柳永-八声甘州(北宋):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辛弃疾(南宋):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
《宋史》:役率以二年为一番,向来尚许一户歇役不及三番,则令雇募,是欲百姓空闲六年。
104、河南话里”看场“、”好哭一场“,这里河南话的”场“都是平声而不是上声。唐朝《广韵》里”场“字是”式羊切“、”直良切“,本就是平声。
105、关于则字旁的字,河南话保留了古汉语的翘舌音,而不是平舌音。如:测(chai)、侧(zhai)、廁(chai)、恻(chai)。(现在推普后新河南话很多人读ce)。而普通话里,只有”铡刀“还保留着翘舌音。
唐朝《广韵》里记录:测(初力切)ch、恻(初力切)ch、侧(阻力切)zh、厕(初吏切)ch。
比如:测量(chai量)、厕所(chai所)、恻隐(chai隐)、侧棱(zhai棱)、侧歪(zhai歪),才是河南话老话发音。
然而别以为带则的都是翘舌,河南话里“则”都“zai”(阴平1声)。《广韵》里这个的确是“子德切”。(河南话里 德 读dai)
106、老河南话里”阻“字发音为”zhu“,但这个音在建国后已经推普灭绝了,在常香玉早期的豫剧视频里还能看到。
阻字在《广韵》里是”侧吕切“”庄助切“,本就是翘舌音。
107、河南话老音里以下字的发音为翘舌音:策(chai)、册(chai)、责(zhai)。
唐朝《广韵》记载:册(楚革切)、策(楚革切)、责(側革切)。
例如:语文课本上册(chai)、政策(chai)、责任(zhai任)。
108、”所“字在老河南话里为翘舌”sho“:
比如”厕所(chai sho)、所长(sho长)、派出所(sho)、所有(sho有)、无所谓……“
唐朝《广韵》记载:所(踈shu舉切)
109、泽、择,在河南话里发音也是翘舌”zhai“,这也是古汉语保留,而普通话和其他地方话还保留了痕迹”择(zhai)菜“。
唐朝《广韵》记载:泽(场伯切)、择(场伯切)
例如:沼泽(zhai),选择(siuan zhai),以及人名……
110、洛阳话(说的不准确请洛阳人指出)里,说人爱天马行空的不切实际的吹,叫“迂阔"。这个词不是方言:
《汉书.卷七二.王吉传》:「上以其言迂阔,不甚宠异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张鱼网於峻极之巔,施钓緡於修木之末,虽自以为得所,犹未免乎迂阔也。”
《红楼梦》第五回:“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虽可为良友,却於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
严格的说,迂阔是太激进幻想而不切实际(好喷),迂腐是太保守刻板而不切实际(保守)。这只有在洛阳话里才能体味到。
111、洛阳话的”厮跟“表示”一起、紧跟着“,是来自于至少元明时期的口语。
《全元曲》:您何须紧厮跟,挡咽喉强劫人。
《金瓶梅》:王婆道:“那厮跟了个客人在外边。
《全元曲杂剧》:小娘子,厮跟去,你可心肯?
《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两只船厮跟著在湖泊里
112、河南话,收紧裤腰带叫”chu皮带“、裤腰带也叫”chu腰带“、提上裤子扎腰带就叫”chu带“。这个chu本字是”束“。
这个字在元朝《中原音韵》和粤语《分韵撮要》里都变为”穿母“。
所以河南话这是”束腰带“、”束腰“、“束皮带”。
另外河南话里:“蚂鳖chu“指松紧带,类似蚂蟥一样能伸缩,河南话蚂蟥叫”蚂鳖“,所以叫”蚂鳖束“。
113、遭罪河南话叫“受障儿”,这是“受业障”的意思。来源于佛教。
114、“前面有个水沟,zian过去”表示横着飞跃过去。这个zian就是”剪“,本身在古汉语里就有”横截、横截而过“的意思。
《警世通言》(明):约明日侵晨,剪江而渡。
《续子不语》(清):徐徐自山下剪溪过
《喜迁莺》(宋):剪水飞花,渐渐瑶英
《蝶恋花》(宋):剪水凌虚飞雪片
《西游记》:前日在山坡下打杀两个剪路的强人
《水浒传》:小人只在此大树坡下剪径
115、nan盐、nan味精——指不加菜料的大口吃纯调味料。nan菜——指不加主食的大口吃菜。这个字来源可能有两个,“喃”或者“腩”,是至少宋朝时候的口语。都是比较粗放的行为。
第一个:“腩”:
《齐民要术》(南北朝):亦以盐、豉汁腩之。 ——指用调味料腌渍的意思。
第二个是“喃”,
《人伦大统赋》(宋-金代):凡人食物若似谗狗之狼餐,饿马之喃草,如鼠蜂之偷食,皆下贱之相也。
《金瓶梅》(明):见他早时两把挝去,喃了好些,只剩下不多些我吃了。
116、食物上面长出来的霉斑菌丝,叫“长bu了”,这个“bu”是“醭”。比如做酱豆长白醭,黄醭就是坏了。
《广韵》《集韵》普木切《正韵》普卜切。《广韵》醋生白醭。《集韵》酒上白。
又《五音集韵》博木切,音卜。义同。
117、“黍杆mi儿”,“竹mi儿”、”玉米杆mi儿“,这个指秸秆剥去皮后里面的那个杆子的外层,可以用来编造器具。这个”mi“字,就是”䉲“。来源于唐宋的用法。
《集韵》民切,音弥。竹篾也。同。
118、这个…………大便,叫”屎橛“…………虽然粗俗,然而,是唐宋用法。
《古尊宿语录》:济乃托开云:“无位真人是什么乾屎橛。”
119、继续恶心一下,”屙“字南方几个方言里泛指排泄大便小便。而河南话里,大便才用”屙“。这和古代用法一致。
《古尊宿语录》: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卧。(还有很多记录我不放了)
而古文里的“屙尿”,指的是“拉屎拉尿”。
《笑林广记》:墙龟 墙上画一乌龟,专禁人屙尿。(还有很多记录我不放了)
只有近代南方的书籍里才偶然有用来表示撒尿的意思。可以看出南北方的不同。
《验方新编》:用泥捏成圈,围住肚脐,令人屙尿在圈内,一时苏醒,然后用药
120、既然恶心,再继续恶心一下。河南话说人做事磨磨唧唧,叫做”屙辘辘一样”,意思是往外拉井上的辘辘井绳一样没完。别看粗俗,这个也是唐宋口语:
《五灯会元》:“马大师出八十四人,善知识问著,个个屙漉漉地,秖有归宗较些子。”
《古尊宿语录》:因缘云:“马大师出八十四人善知识,问着个个屙漉漉地。败有归宗较些子。”
121、用手在下面托住、托起,这个动作叫”chou“,比如”我翻墙,你在底下chou住我“”教病人chou起来喂饭“。这个”chou“字,是”搊“。是唐宋以来的用法。
《古尊宿语录》:时有僧出问:“如何是无位真人?”临济下禅床搊住。
《五灯会元》:上堂,至座前,师搊一僧上法座
《金瓶梅》:我搊你去,倒把我一只脚踩在雪里。
122、耳ci(轻声),指耳屎。这个是至少明初就这么叫了。
《梅花道人遗墨原序》:古髙隠之士若传记所载投渊洗耳疵
123、骨头,河南话叫“骨du”,在隋唐时期发音就是“duw”。这个也是老音。
124、由骨头这个词而引申出来的类似棒骨头类器物的词汇,已经成为汉语书面词汇,比如那种长柄带一个圆头的锤子,叫“骨头(骨朵)锤儿”,唐朝为刑具,北宋时期为仪仗,写作“骨朵”。
《宋史·仪卫志二》:“凡皇城司随驾人数,崇政殿祇应亲从四指挥,共二百五十二人,执擎骨朵充禁卫。”
譬如大蒜一头,也是带个长柄一头圆头,所以河南话也叫“一骨头(骨朵)蒜”。
再比如花蕾,也是长柄带一个头,所以叫“花骨朵”。
《西游记》第四九回:“九瓣攒成花骨朵,一竿虚孔万年青。”
还有带个把儿的一头圆的点心:
元·张国宾《罗李郎》第二折:“那边卖的油煠骨朵儿,你买些来我吃。”
125、下雨下雪,或者湿地上踩来踩去,叫cha,这个字是“蹅”,至少可追溯到元明时期。譬如”刚拖了地,别又chacha“。
《西游记》你就把我锁在铁柱子上,我也要上下爬蹅,莫想坐得住。
《西游记》维河架海还容易,独木单梁人怎蹅!
《全元曲》更怕我脚蹅虚地难安稳。
《全元曲》将妻女敢夺拿,将百姓敢蹅踏
126、一脚踹开,这个动作叫“cha”,比如“cha开门”,这个字元代也写作“蹅”
《全元曲》见无吊窗心先怕,他若是不开门我脚去蹅。
《全元曲》(正末云)我蹅开这门咱。(正末做蹅开门科)
127、爬叉——未蜕壳的蝉,本字其实为“爬蚱”,这个来历是这样的:
蚱 字本身指蝉,而且至少到明代特指夏天的蝉。
《玉篇》(南北朝)云∶蚱,蝉声也
《神农本草经》(隋朝)广雅云:(虫奇)蛣,蝉也,复育,蜕也,旧作蚱蝉
《集韵》(宋):蚱【蝉属】
《圣济总录》(宋):蚱蝉(去翅足炙七枚)
《本草》(明)蚱蝉夏月身与声皆大者是,今人只知用蜕,而不知用蝉也。
128、河南很多昆虫动物带一个”马“字来形容大。特别的譬如”马虾“、”马蠽蟟“(蝉,参见上条)等。其实明朝以前这是汉语的一个习俗。
譬如”蚂蚁“的由来:
段成式 《酉阳杂俎·虫篇》(唐):“ 秦 中多巨黑蚁,好斗,俗呼为马蚁。” 清 翟灏 《通俗编·禽鱼》:“马蚁是蚁之别种,而今以概呼凡蚁,且益虫旁为蚂字,举世相承,不知其非矣。”
章炳麟 《新方言·释言》:“古人於大物輒冠马字……通言谓大蚁为马蚁。” 《本草纲目》時珍日:凡物大者,皆以馬名之。
129、河南很多地方你会听到”簪“字有人读zan,有人读zhan,两个声母没有错的,这是因为唐朝时候这个字就是2个声母:”侧吟切“(zh)、”作含切“(z)。
130、嘴的腮帮子鼓起来一鼓一鼓的动作,叫”xiuo“,也指嘴里塞满了食物腮帮子鼓鼓的。这个字是”吷“。这个字在古代本就有2个意思,一个是”用嘴吹气“,一个是吃食物。
《庄子·则阳》:“惠子曰:‘夫吹筦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
《东坡词》:况一尊浮雪。莫问世间何事、与剑头微吷。
《广韵》:许劣切,飲也說文與歠同
131、河南口语表达“日常”,用“yi儿喽”,这个词很明显是“日了”。
《容斋随笔》 (宋):相值则揖。然则居此二雄职者,在唐日了不相谋云。
《倩女离魂》(元):只道他读书人志气高,元来这凄凉甚日了。
另外河南话口语里”大天白日“、”往日“、”每日“(这不是书面词,虽然文绉绉,但这就是河南人的口语词)里的”日“字也读作”yi“,所以是”大天白yi儿“。
132、河南话对介音的执着甚至到了顽固的地步,再譬如”蛹”变rong,个别词里“照”变rao “秧”变rang。以及有些地方的 酿 变rang。笑盈盈 盈 变reng。 这些并不是念错了。这是因为这一批字原先都有一个三等介音(到底是啥,学术界只有大致的结论)。
而河南话把很多三等介音变为r介音,例如“che、zhe、she、re”变为“chre、zhre、shre、rre”(车、遮、蛇、热)。于是”蛹、照、秧、酿、盈”强行留下介音r,就变成了rong、rao、rang、rang、reng。
其实普通话里也有这个现象,譬如:”容“,一直就是 以母。然而解放前后,“容”字河南话却是读 yong。
133、河南话保留了尖团音(然而推普中河南尖团音也正在合流)。譬如“尖zian奸jian”“箭zian剑jian”“贱zian见jian”“洗si喜xi”“新sin欣xin”“清cing轻qing”“七ci欺qi”等在河南话里都是不谐音的。
所以在河南会听到很多农民把“羞”读siu,这并不是什么土语读错,因为羞字在古代一直就是“心母”,也就是s韵母。
羞:《广韵》息流切、《中原音韵》心母、《洪武正韵》思留切。
134、河南话“抓住“”捉住”,用“kae/kai”,这个字是“揢”,意思是用手抓,来源于唐宋用法。
揢《唐韵》苦格切《集韵》《正韵》乞格切,音客。手把著也。
又《五音集韵》丘加切。㧖也。本作抲。又作㧎。
又《集韵》丘驾切,音髂。持也。一说与格通。
135、河南话把山楂俗名唤做”靺鞨梨/栗“,这其实是唐朝时候的叫法。清朝人的解释是靺鞨国产红色宝珠,红如樱桃大如栗子,文人常用来称呼红色山果,所以后来就把山果唤做”靺鞨栗“:
楚州刺史崔侁献定国宝玉十三枚(旧唐书):……七曰红靺鞨,大如巨栗,赤如樱桃。
【太湖诗·销夏湾】皮日休(唐朝):沙屿扫粉墨,松竹调埙篪。山果红靺鞨
坚瓠集(清):靺鞨国名。古肃愼地。产宝石大如巨粟。中国谓之靺鞨。文与可朱樱歌有翡翠一盘红靺鞨句。葛鲁卿西江月词。靺鞨斜红带柳。琉璃涨绿平桥。人间花月正新妖。不数江南苏小。恨寄飞花簌簌。情随流水迢迢。鲤鱼风送木兰桡。回棹荒鸡报晓。诗词中靺鞨事甚多。人罕知者。故录之。——这是清朝人的解释。
136、支应——表示应酬应付照看。
《资治通鉴》:马公儒覆奏:“鄴所判度支应罢否?”
《金史》:都监四员,从九品。掌支应等事。司吏二人。
137、河南话保留翘舌音的还有 ”色“读shai,”涩“读”shai“ ,这2个字在古代都是”审“母的。
色:《广韵》:所力切;《洪武正韵》:色窄切。
涩:《广韵》:色力切
138、河南话以前”赐予“读”si 予“,河南戏曲里”赐“演员们也读”si“(比如著名的常香玉断桥唱段)。这也是复古。
赐:《广韵》斯义切。《洪武正韵》息漬切。
139、河南说荒郊野外的一个词:寥天野地。“寥天”指广阔的天空,屡见唐诗,这里就不举例了。
140、河南表达“在”有两个字,一个是“在”,一个是“gai”。无独有偶,西周开始,汉语里就有2个字,一个是“才”一个是“格”,都表示“在”的意思,。而“格”河南话读音也是“gai”。这个字到东北话就变成了“ge”。
141、河南把脏水叫“恶水”,这是从南北朝隋唐宋一直沿用的词汇。
《北史》《隋书》《旧唐书》:达头人畜饮之多死,大惊曰:“天雨恶水,其亡我乎!”因夜遁
唐 韩愈 《病鸱》诗:“屋东恶水沟,有鴟堕鸣悲。”
《宋史》:以至用醋灌鼻、恶水灌耳口等
《古尊宿语录》:师云:“更要第二杓恶水泼在。”
142、“潲雨”的“潲”,这个字广大北方似乎都有。
《广韵》:潲,雨溅也。
143、拴马桩 又叫 拴马橛。桩橛 通用,也是宋朝的习惯。
《太平广记》:前行得人家,见门里有一马桩,桩之间悬一马兜,可容一斛。
《古尊宿语录》:罗汉辟支犹如厕秽。菩提涅槃如系驴橛。
《全宋诗》:把真机俱漏世, 切忌守著系驴橛。
144、身子下面有硬物,硌到了,河南话叫“gen”,这个字就是“艮”。
艮,坚也。——《广雅》
145、“些子/些子个”意思就是“一些”,比如“逛了半天买些子苹果尝尝”。这是宋朝的惯用语,屡见宋词。
145、“赶趁”,指忙碌、使忙碌。比如“你别赶趁我了,我忙哩很”“我这两天赶趁的很”。这是宋朝的词汇。
《都城纪胜》:又有赶趁唱喏者,探听妓馆人客
《苏东坡全集》:部领社人,与北贼斗敌,赶趁捉杀,直至北界地名北当山峪内
《梦梁录》:“及诸司上番人知之,赶趁往诸处服役耳”、“擎一二女童舞旋,唱小词,专沿街赶趁。”
《水浒传》:“老汉每日常卖糕粥糜营生,只是五更出来赶趁”、“石秀自在作坊里安歇,起来宰猪赶趁”
146、河南话“杏”读heng。这是古汉语的读法,还没有颚化。
《广韵》:杏,何梗切。
147、河南话“木一哈”表示人没本事。本字其实是“无一下/没一下”。这里下读ha也是因为没有颚化。
148、河南话“gang”表示吹牛,“gang大话”。这个gang显然是“讲”字。这个读法全国很常见。来源于古音逛giang丢了介音i。
149、泛指一切像树枝一样岔开支起来的那个动作,叫“支叉”。
《苏辙集》:弱榴生掩冉,插竹强支叉。
150、河南话说“火柴、一盒火柴”,是“zai火儿,一xier zai火儿”。这个本字简单,就是“一匣儿自来火儿”。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