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中文域名:乡音博物馆.中国
济源历史沿革
来源: | 作者:本站编辑 | 发布时间: 2023-03-14 | 298 次浏览 | 分享到:

济源历史悠久,在远古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至今保存多处旧石器、新石器、仰韶、龙山等时期的文化遗址和遗存。



禹时属冀州,禹治天下,导九州,济源区域属于冀州。



夏时曾为夏都,夏朝第六代帝王少康迁都于原(位于今庙街西原城遗址),原作为夏都有8年时间。



商代多处封邑国,商代,济源有原、向等采邑,苏、召(shao)等方国。苏国位于今济源市东北一带,召国的都邑在今邵原镇。




周代的采邑制度是畿内封邑、畿外封国,即把王畿之内封给王朝的卿大夫(大臣),称为采邑,王畿之外封给子孙和亲戚,称为诸侯国。西同、有原《今庙街一带》、樊(即阳樊,今城西曲阳或城东南裴城一带)、向《今坡头镇左山一带》(今坡头镇表山一带)、苏(周武干大目寇苏忿生封苏国,初在济源境内,后迁温县西南)、胫(今王屋封门口一带)等诸侯国及筛邑、召公采邑、东周、史载济源分封的采邑有(3个,数量居全国第一。)



春秋时期,济源属晋国。晋在此设原县,这是济源设立最早的县。战国属韩、魏。



战国时期,济源分属韩国、魏国,魏国在此设轵县。



秦设轵县,属三川郡。



汉设轵、沁水、波三县。汉代,除原轵县外,增设沁水县(治今王寨)、波县(治今裴城),均属河内郡,设邵亭,管理王屋、邵原等地治安。




三国设有轵、沁水、波三县,属曹魏河内郡。晋撤波县,境内有轵、沁水二县,属河内郡。




南北朝时期,郭县、沁县、沁水县哈属北魏怀州河内那,增量奖平县(治今王屋)属邵郡,后改为王屋县,属王屋郡;必须县省入轵县隋设济源县。




隋开皇十六年(598年)析轵县北部置济源县,“以济水所出,因名”,属河内郡,从此始有济源县之称。又改王屋郡为王屋县。隋朝济源境内有轵县、济源县、王屋县三个县。



唐初济源境内曾设置八个县,后撤并为三个县。




唐初济源境内曾设轵(治今东西邦城村)、邵伯(原王屋县更名)、邵原(治今邵原镇)、溟阳(治今苗店)、蒸川(治今大社一带)、长泉(治原下治长泉)、大基(治原培头蓼络)、济源八个县、经过省井、到庭部中后朝和五代十国时期、济源境内有济源、王屋(邵伯复名王屋)、河清(大基县更名)三县,其中济源属孟州,王屋、河清属河南府。



宋全时邦造内设济源、王居二县、北宋前期、河清县移置白坡镇(今洛阳去利区),济源、王屋二县同属孟州)




北宋后期(112年),改孟州为济源郡,济源、王屋二县同属之。




金代1128年,济源郡复名孟州,济源、王屋二具同属之.



元代王屋县并入济源县。元初,济源、王屋二县仍属孟州。



1268年,王屋县并入济源县,济源境内形成一个统一的济源县,地域范围和现在相当,明清时期济源县均属河南怀庆府。


"中华民国"国民党时期


1912年,济源县直属河南省


1913年,属河南省豫匕道


1914年,改属河南省河北道


1927年,直属河南省


1932年10月改属河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中国共产党领导时期


1942年7月,中国共产党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隶属太岳区第四专区;


1943年春、王屋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隶属太岳区第四专区。


1947年7月,撤王屋县并入济源县,仍属太岳区第四专区。


1949年8月济源县改属平原省新乡专员公署。


1952年11月,平原省被撤销,济源县改属河南省新乡专员公署。


1970年属新乡地区。


1975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批准设立济源工区办事处,由省直辖,工区下辖虎岭区(县级)、济源县。


1977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撤销济源工区办事处,虎闯令区并入济源县,又归新乡地区领导。


1986年1月,济源县改属焦作市。1988年6月,国务院批准济源撤县建市,实行计划单列由焦作市代管。


1997年7月1日济源市升格为省直管市,成为河南省18个省辖市之一。


2003年被列为河南省中原城市群9个城市之一。


2005年,济源市升格省辖市(按正地级市所有行政管理机构配置)。


2012年《中原经济区规划》将济源市定位为中原经济区新兴区域性中心城市。


2017年3月,被确定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是国家发改委支持建设的全国首个全域产城融合示范区。


热点新闻 TOP10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