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的木制工作台,自制的刻刀,把旧衣服当作工作服,在寂寞的灯光下,凝神、注目,用一双粗糙的大手,创造出叹为天工的砚雕作品……当王天才的名字与砚台结合起来时,他的一生便被镌刻进传承中国天坛砚的历史进程中。为此,他殚精竭虑,从未停歇。
天坛砚是中国名砚之一。据我市梨林镇汉墓考古发现推算,天坛砚早在东汉时期已有制作,唐开元年间开始批量生产,清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天坛砚石藏于太行山脉王屋山断层岩石深处,已发现开采的砚坑有盘谷坑、天坛坑、砚山坑、黄龙凹等多处,开掘采用的砚石有30余种,上乘的如青斑、红墩、天蓝、麦叶绿、猪肝红、柳芽黄、豆青、金线玉带等。子母石、三彩石、瓜籽石比较少见,被视为珍品。
据清谢慎修《谢氏砚考》记载:“盘谷,即李愿隐居处,产石可为砚,亦具蕉叶、青花玉带、金线状,可与新坑端石混……”所以,天坛砚又称“盘谷砚”“盘砚”等。宋代苏轼曾称赞天坛砚:“石自天坛产出,松烟磨去生香,虽然质朴古雅,却能细腻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