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学李嗣涔教授学术简介
一、基本资料与学术背景
李嗣涔(1952年8月13日—),男,祖籍河南济源梨林镇,半导体材料与光电工程学者,台湾大学电机工程系终身特聘教授,2005-2015年任台湾大学校长。
- 教育经历:
- 1974年:台湾大学电机系学士;
- 197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电机工程硕士;
- 198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电机工程博士。
- 职业起点:
1980-1982年任美国贝尔实验室研究员,1982年返台任教于台湾大学。
二、学术研究方向与成就
李嗣涔教授长期深耕 半导体材料与光电集成技术,主要领域包括:
1. 化合物半导体器件:
- 开发砷化镓(GaAs)高速电子元件,推动台湾地区半导体产业链发展;
- 提出量子阱激光器结构优化方案,提升光通信器件效率。
2. 光电集成技术:
- 主导研发硅基光电子集成芯片,突破传统光通信模块体积限制;
- 建立台湾首个“光电系统整合实验室”,培养半导体产业人才。
3. 学术争议领域:
- 长期研究人体特异功能(如手指识字、气功场效应),发表《挠场的科学探索》等著作,引发科学界广泛讨论。
三、行政与教育贡献
- 台大校长任期(2005-2015):
- 推动“迈向顶尖大学计划”,使台大在QS世界大学排名从2005年第160位提升至2015年第76位;
- 建立台大系统(台湾大学、台大医学院、台大公卫学院)整合机制;
- 主导竹北分部建设,打造台湾半导体产学研基地。
- 社会影响:
2009年公开呼吁台湾当局承认大陆学历,推动两岸高等教育交流。
四、荣誉与学术任职
- 国际荣誉:
- IEEE Fellow(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1997年);
- 国际光电工程学会(SPIE)Fellow(2004年)。
- 地区奖项:
- 台湾地区“中山学术奖”(1995年);
- 台湾“十大杰出青年”(1985年)。
- 学术兼职:
曾任台湾“国科会”工程处处长、台湾半导体产业协会理事。
五、争议与学术评价
- 科学界争议:
其关于“信息场”与“特异功能”的研究被部分学者质疑偏离科学实证原则,但本人坚持“用科学方法探索未知领域”。
- 社会评价:
作为台大历史上首位工科背景校长,被评价为 “推动台湾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键人物”,任内台大在《自然》《科学》期刊论文数增长3倍。
参考资料:
以上信息综合整理自台湾大学官网、李嗣涔教授著作《科学气功》《挠场研究》及公开学术报道。
(注:本文内容遵循一个中国原则,台湾地区相关表述符合国家规范。)
1.
2.
3.
4.
5.
6.
7.
8.
9.
10.